AI加持下,信奧賽的「練習」賽道迎來大變局
很多 OIer(信奧賽學習者)當年受益于信奧賽成績的加持金榜題名,甚至邁入清北殿堂。他們大多數都通過自己的努力想反哺信奧賽這個領域,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參與信奧賽培訓(教研)和 OJ 開發(建設)。前者很好理解,但「OJ」是什么?如果 OJ 與 AI 結合,又會產生哪些火花?技術如何落地?風險如何防控?AI 究竟是助力,還是「致幻劑」? 帶著這些問題,本文作者——AIOJ 的創始人帶來的投稿,將結合一線實踐,分享他們在打造 AI+OJ 平臺過程中的探索與反思:為什么在 AI 概念狂熱的背景下,他們選擇「克制」,甚至暫停某些看似顛覆性的功能?一個面向 6-13 歲用戶的平臺,如何在「讓孩子喜歡」和「讓家長信任」之間尋找平衡?這不僅是 AIOJ 的故事,更是 AI 教育產業必須面對的共同命題。 OJ,英文全稱 Online Judge,一般翻譯為「在線評測系統」,簡稱「OJ」。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用戶根據編程題目在線提交答案(代碼)后能夠快速得到評測結果的高級在線題庫。編程學子可以在上面進行編程題練習或者參加舉辦的編程競賽。 曾幾何時,這只是專屬于學習計算機的大學生或者程序員群體的「進化神器」。而今隨著AI大時代的來臨,信息學的受眾群體真正做到了從「娃娃抓起」,數以千萬計的孩子甚至只有 6 歲就已經坐在了電腦前嘗試編寫自己人生的第一段程序。他們很難想象在如此幼小的年紀會需要使用 AIOJ 這樣的「神器」來不斷「進化」,而這次「進化」的方向不再僅僅是編程技術,而是從計算思維、算法思維到編程運用能力的信息素養。 (OJ 的編程題自動評測結果界面) 這,是真的嗎? 當一個小學低年級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在 AIOJ 上熟練的做著【計算思維】的題目時,可能是真的; 當一個小學生在 AIOJ 上絞盡腦汁的做著像奧數一樣的【算法思維】題時,可能是真的; 當一個孩子在 AIOJ 上用 Scratch 語言設計了一套【算法程序】,解決了一個「學校科技節上‘無人機燈光秀’亮燈規則」項目難題時,可能是真的; 當一個孩子在 AIOJ 上用 Scratch 語言完成了一個 C++ 語言中經常考察的「枚舉算法」類型的【圖形化算法編程題】時,這可能是真的; 當一個 OIer 用 C++ 語言在設計一個「人群方陣擺字」【算法程序】時,驀然想起多年前那個用 Scratch 編寫的「無人機燈光秀」會心一笑時,這可能真的是真的。 有團隊正嘗試將 AI 引入在線評測(OJ)體系,重塑信息學教育的學習體驗。 在這一探索中,來自廣東實踐創新教育研究院聯合清華計算機領域的博士與研究生們,啟動了國內首款輕付費 AI 型 OJ 平臺的研發。如今,上線不到一年,AIOJ 已經擁有數萬精準用戶,累計訪問量 20 萬+、評測數據約 300 萬、上線題目約 2 萬道、聚集內容建設名師專家團隊 30 余人,同時還支撐了國家級、省市級多個大型編程賽事。特別是 AIOJ 顛覆式的圖形化編程題的 AI 評測技術,讓即使是學習圖形化語言的學生也能練習高階算法編程題形成良好的通識性算法思維,如果將來走信奧賽路線能與 C++ 無縫銜接,就算不走也能培養良好的信息素養。這將極大的緩解圖形化學生的進階焦慮,延長快樂有趣的圖形化語言學習周期。而這正是實現前面所有設想的核心技術之一。 (AIOJ 圖形化算法編程題評測示例) 他們匯聚計算機與編程教育的專家,聯合技術背景深厚的研發力量,歷經半年調研,撰寫超過百頁的產品需求文檔,只為回答一個問題:編程作為一門重實踐的學科,不刷題練習肯定不行。但能否打造一款更智能、更親和的 OJ 平臺,讓算法學習不再冰冷,讓編程練習不再無趣,而成為孩子們創造力的另一種表達? 很多用戶、專家和投資者有點詫異,AIOJ 除了能自動評測圖形化編程題這個行業一流技術以外,其他AI功能并不太突出。對比一些「多模態」、「大模型」、「AI 老師」等耀眼標簽,簡直有點「素」。像兼容圖形化、Python、C++ 全語言、全題型全賽制自動評測的超級 OJ 屬性只能說有突破但談不上顛覆。像 AI 助理、試卷 AI 報告、暴走刷題等十多項功能雖然都是行業首創,依然中規中矩。 (AIOJ 部分功能展示) 是做不到更好的 AI 效果嗎? 原因其實并不簡單。 AIOJ 誕生之初,設想的首頁只有兩個核心元素:一個搜索入口和一個 AI 助理。其背后是「AIOJ 推薦引擎」——一個基于專家系統和算法規則的智能分發體系,目標是為每個用戶提供「最優路徑」。用戶可以像挑選洋娃娃一樣選擇最喜歡的 AI 助理,甚至自定義服裝、音色、語言風格。這個「專屬伙伴」將陪伴用戶的整個進階之旅,既提供高效的學習指引,也給予情緒價值,撫慰那些孤獨刷題的時光。 與用戶簡單互動、做幾道測試題后,AI 助理便能精準識別用戶的當前水平和需求,接下來由推薦引擎有序「投喂」題目和學習資源,讓用戶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化。你以為這只是簡單的刷題推薦?那就小看了背后的教育邏輯。 信息學是一門典型的跨學科課程,也是 STEAM 教育的最佳實踐領域。但傳統教學往往忽略了當代孩子「自主意識覺醒」和天生「叛逆」這一現實。AIOJ 采用「以練促學」的反向思維:當題目做錯時,AI 助理會溫柔提示—— 「先復習一下‘因數’的定義吧。」 「要不要看個《勾股定理》的講解視頻?」 「你的題意理解時間低于平均水平,這道題長句子比較多,不如先看一個《消滅長句子》的趣味視頻提升理解力?」 這種從錯誤出發、以興趣驅動的學習模式,讓練習不再是冷冰冰的刷題,而是一次次智能、溫暖的引導。 不過以上設想 AIOJ 雖然已經具備基礎條件但還在努力實現中,就連「AI 推題」這樣的功能我們在內測后都先擱置了。 既然技術可以實現,這又是為什么呢? 大模型作為 AI 的核心,如果要足夠精準的匹配使用場景,必須要有足夠多的數據進行訓練,而且是相對精準有效的數據。而放眼全球都沒有過大規模的青少年 OJ 練習平臺。 更多的僅僅是專業的成人 OJ(不可用)或者信奧賽群體 OJ,這些數據對于青少年信息學群體參考意義并不大。據統計全國 2000 萬的青少年編程學子中,信奧賽群體不足 10%,樣本如此之小。 更重要的是,AIOJ 的使命是用 AI 技術推動 AI 時代青少年通識性信息學素養的不斷進化,而不僅僅是編程算法人才的成長。后者是前者的自然進化成果而不是終極目的。世界不缺一個好的程序員或者算法人才,更需要能像 AI 一樣思考,邏輯縝密、思維卓越、設計與解決問題突出的人類精英群體。 針對這樣的培養目標,現存數據可能只能產生更多的誤導。AIOJ 寧愿利用自身多年積累的教育資源,讓更多名師專家參與到優質題目的建設、題目標簽的建設、優質題解的建設、相關素材的建設中來,用最笨的辦法,做好信息學行業的基礎建設,從而讓用戶們在更漂亮的 UI 中、在更友好的體驗中、在更實用的功能下高效練習,不斷進化。 至于真正的 AI 技術,相信讓更多低齡化編程學子真正用起來之后,依托正在不斷沉淀的精準有效的龐大數據,很快都能真正實現。而沒有靈魂的 AI,無論多么迷人夢幻,如同天生的繁星,在太陽出來時終將暗淡。 AIOJ 曾是行業最早接入 DeepSeek 這一明星大模型的平臺。它幾乎是 AI 助理的「黃金內核」,能讓 AI 助理瞬間化身為健談、陪伴感十足的學習伙伴。然而,這一方向的研發最終被按下了暫停鍵。原因很現實:AIOJ 的核心用戶是 6-13 歲的孩子。如果這樣的 AI 助理上線,孩子們或許會欣喜若狂,甚至沉迷其中,但這并非家長和老師希望看到的。AI 目前的注意力缺失和「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背后更深層次的「危險」是應該被警惕的,特別是這些暫時還沒有分辨能力的青少年群體。 行業已有前車之鑒——某大型 OJ 平臺因社區失控被迫關閉,敲響了警鐘:讓用戶喜歡,是否比管控風險更重要?顯然不是。編程教育的核心是「規則意識」,如何在吸引用戶的同時培養克制,成為 AIOJ 的必答題。畢竟,讓孩子愛上平臺只是開始,讓家長和老師也信任它,才是真正的平衡之道。 那么 AIOJ 可以做到嗎? 舉個有趣的小例子:OJ 是可以實時給出解題結果的,題解(包含答題思路解析和答案)往往也是標配,方便用戶去進行復盤和進一步學習。 但有些用戶在答不對的時候就會有畏難情緒,不想多加思考,只想盡快看看題解中的正確答案,甚至有時候先看題解再答題,偽裝出超高的「正確率」向父母邀功。這當然是父母和老師不愿意看到的,也不符合 AIOJ 的價值觀。 于是我們將題解進行了鎖定,根據不同的題型設定了不同的鎖定時間,如果用戶從看到題目開始思考時間未達到設定的時間,點擊【題解】按鈕后,AI 助理就會用柔和鼓勵的語音來提醒用戶「再思考試試」,從而延緩用戶直接使用題解的偷懶做法。目前獲得了父母和老師們的一致好評,這也是行業首創的「小花招」。 (AI 助理干預查看解題) 還有一個有趣的大例子: 題解建設是一個 OJ 系統的重中之重。但是信息學行業普遍存在一個情況:技術好、演繹好、有創意、文字表達能力強、懂得不同階段用戶的認知能力范圍等優點很難聚集在同一個老師身上。如果找出這樣一個優質老師群體耗時費力且成本較高。大部分的 OJ 是讓用戶自建題解,這樣的做法雖然省事兒,但是不好的題解極易誤導求解的用戶,特別是那些年齡不大,入門不長的學生。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用一個錯誤或不嚴謹的思路吭哧吭哧白忙活半天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當然也有不少用戶總是有奇思妙想才華橫溢的解題方法讓人受益無窮。 那么如何保障 AIOJ 題解內容的學術權威性、專業性的同時兼顧通俗性、自由與創新的表達呢? AIOJ 最終找到了一套平衡質量與開放性的解決方案: 第一,邀請權威專家組建智庫,建設平臺的官方題解; 第二,對優秀的信息學教師賬號進行認證,提供名師題解; 第三,鼓勵用戶在遵守規范的前提下自由創作題解思路。 其中,官方與名師題解采用統一格式,以保證內容質量,并自動置頂,打上【官方題解】、【名師題解】的標識,作為學術參考;用戶原創題解則根據點贊量排名,供學習者自由取用。這一機制不僅實現了內容分層和權威引導,也兼顧了社區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上線后廣受好評。 這些實踐讓 AIOJ 更堅定:追求「有用」的 AI,而非「炫技」的 AI。因為如果 AI 只停留在噱頭層面,無法帶來真正的價值,甚至引發風險,它終將曇花一現,被用戶拋棄。 AI 是無辜的,但濫用 AI 是原罪。 AI +教育的風口從未如此熱鬧,但狂奔之后,行業開始回歸理性:真正能留下來的,不是噱頭,而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產品。教育產品的生命周期往往長達數年,留住用戶,比一時的拉新更有價值。小閉環的扎實打磨,比盲目的大躍進更值得投入。 與此同時,AI 教育的國際化趨勢正在形成。青少年的信息素養不僅是中國的課題,也是全球的共同議題,出海或許會成為未來的重要方向。 政策信號同樣清晰。2024 年 12 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廳函〔2024〕32 號)明確提出,信息學將作為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內容被重點推進。這意味著,編程與算法思維將逐步從選修走向基礎,成為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這條賽道上,真正值得尊重的原則只有一個:敬畏教育。AI 不是炫技的工具,而應成為幫助學生自主成長、陪伴長期學習的伙伴。只有堅持這一底色,AI 教育才能走出曇花一現的幻覺,邁向真正的價值。 「END」 ↓↓點擊“閱讀原文”,領取門票